燙金燙了什麼金?燙金歷史簡單說
燙金是一種常見於印刷品的裝飾性後加工,可以表現出金屬質感與光澤,提升設計感與視覺性。
不過,燙金使用的是真的金箔嗎?燙金這個名字以及整套加工程序又是怎麼來的呢?
今天來好好跟各位介紹介紹~
燙金的起源
在伊斯蘭文化中,早期的書畫創作就已經開始使用燙金技術,後來也延伸至陶瓷、花磚、琉璃磚、書籍扉頁與花邊、聖地裝飾、雕塑、織物等領域,均廣泛使用燙金進行裝飾。精緻燙金技術大約在太陰曆11世紀達到巔峰,此時主要圖案有花草、鳥獸與幾何圖紋,並延續至今。
燙金技術的沿革
歐洲:
4世紀左右,歐洲漸漸發展出羊皮紙,並以羊皮紙製作書籍或書籍封面,結合中東燙金技術的傳入,此時開始直到文藝復興時期,都有使用燙金方式來裝飾書籍封面,且多為宗教符號。直至公元1825年開發出改進品質、提升生產效率的方法,帶來技術上的重大改革。
中國:
最早在宋徽宗的「錢引」使用六顆印來印製,印上飾以金雞、金花、龍鳳等花紋,是已知最早的多色印刷與燙金工藝,只不過是在物件上而非印刷品。明代時,利瑪竇等宣教士帶來了使用皮面裝訂的西方書籍,其紙白如蠶、燙金銅鉤,謂為稱奇,但並未對裝訂帶來絲毫影響。
燙金技術在中國的發展記載較少,但可以從中華印刷通史一書中,略為窺探燙金技術在中國的發展:公元1921年,北京的馬和記鐵工廠專門從事印刷機械的生產。公元1929年燙金字機每台售價100銀元。1941年,延安中央印刷廠排字效率已高達每月300萬字、印刷320令,其中包含中央與各地方政府的報刊書籍、文件資料、地圖、以及包括鈔票在內的有價證券。
燙金材料:
早期的燙金,是將燒紅的烙鐵沾上金箔或銀箔後快速壓附到紙上,待其冷卻後會自然從烙鐵上剝落,完成燙金加工,但金箔、銀箔都是貴重金屬,用量受限且成本高昂。1960年代左右,新的燙印材料「電化鋁」被研發出來並受到廣泛使用,其成本低廉、光澤與質感佳、也能透過製程變更色彩,因此逐漸取代金箔,成為燙金的主要材料,只是大家還是習慣以燙金來稱呼此工藝。
燙金技術雖然發展得早,但大幅進步其實是最近數十年的事。隨著技術、材料與設備不斷研究成長,燙金具備了越來越多的變化與可能性,是印刷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加工技術。
謝謝收看:)